蜉蝣只能活一天?这一辈子它们会干什么?存在的意义是什么

。
“蜉蝣”最早出现于《诗经·国风·曹》中的《蜉蝣》一诗,这应当也是蜉蝣这个名字的由来。
体态特征
蜉蝣和蜻蜓目可同为古翅次纲,他们的翅不能折叠,蜉蝣的身材纤细柔弱,翅膀膜质,复眼发达,有一堆长的丝状尾须,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。
蜉蝣的美丽在于它的整个身型,蜉蝣成虫体壁薄而有光泽,最常见的有白色和淡黄色,在阳光下光束透过蜉蝣的身体显得格外的好看。
蜉蝣有翅一对至两对,翅呈三角形,膜质且脆弱,休息时翅竖立在身体背面,翅脉极多,多纵脉和横脉,呈网状。
足细弱,仅用于攀附,整一个脆弱而美丽。
生活习性
古人对蜉蝣的介绍是“不饮不食者,蜉蝣也。”
之所以不饮不食,是因为蜉蝣在成虫阶段,退化了口器和消化器官,因此无法咀嚼和消化食物,只能不饮不食。
这么看来蜉蝣寿命之所以短暂或许就是因为无法进食活活饿死。
只能活一天?
数千年来,大多数人都认为蜉蝣朝生暮死,只能活一天。
这数千年来的认知是对的,但也不完全正确。准确的说,蜉蝣的成虫状态确实如此。
蜉蝣这种小虫子,从出生到去世需要经历四个阶段:卵、稚虫、亚成虫、成虫。
成虫阶段的蜉蝣寿命短则几个小时,长则几天,这段时间只做一件事,就是交配。
因此,化为成虫的蜉蝣,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繁衍后代。
不过蜉蝣的真实寿命可不只是这几个小时或者几天,它们还有稚虫阶段。
蜉蝣会将卵产在水里,还是稚虫的蜉蝣一直生活在水里,短则几个月,长可达三年。
它们要在水中经历10到50次蜕皮,才能进入到亚成虫阶段。
从亚成虫到成虫的时间就短多了,一般在24小时之内就会完成,有些甚至几分钟就可以完成。
而后来人们发现,成虫的寿命长短与这段变身时长有很大的关系,变身需要时间越长的,成虫的寿命也会更长,能延长到几天,变身时间越短的,成虫寿命就只有几个小时。
随着蜕皮,成虫阶段的蜉蝣,上颚退化消失,下颚也退化,常有下颚须。它们的消化道内充满了空气,这能帮助它们从水中浮上来,也能帮助它们更轻松地飞行。
因为蜉蝣在成虫阶段寿命太短,所以很多蜉蝣会选择同一时间变身成成虫,它们飞在湖面上,寻找配偶,交配,产卵,然后死去。
严格来说,蜉蝣从稚虫到成虫,它们的寿命是几个月到三年的,这在昆虫中寿命已经不短了。
只是古人往往只能观察到蜉蝣的成虫状态,才以为它们“朝生暮死”,传了几千年,传到现在蜉蝣就成了短命的典型代表。
现在,科学家已经发现蜉蝣对水质和栖息地环境反应非常青春,因此一个地区的蜉蝣数量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环境污染程度的标尺。
蜉蝣虽小,可在生态链上也是很重要的一环。虽然渺小,却也为这个美好的世界尽着绵薄之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