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党历史

1999年,新黨提名李敖參選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,但許多新黨公職人員如國大代表謝仲瑜、邱建勇、張馥堂、台北市議員許淵國卻退黨支持脫離國民黨參選的宋楚瑜,立委朱惠良則轉而與許信良搭檔競選總統[9],李敖更不斷拋出「許信良、李敖」配、「李慶華、陳文茜」配等組合議題,引發新一波的內鬨。最終連全委會召集人李慶華都宣布辭去召集人、退黨支持宋楚瑜,李敖也表態支持宋。國民黨最終敗選失去政權,而宋楚瑜在2000年3月主導成立了親民黨,新黨立即流失了一部分的支持基礎。許多新黨、國民黨籍立委轉為親民黨,新黨在2000年4月以後正式退居國會第四大黨。
2000年10月,因核四問題,朝野關係趨於緊張,新黨力倡泛國民黨整合,首次提出泛藍的概念,國民黨、親民黨、新黨以及部分無黨籍人士結為在野聯盟,成為國會的絕對多數。但國親新三黨卻未在2001年的立委選舉中合作,親民黨成為新黨最不友善的競爭夥伴,尤其親民黨提名了許多原新黨市議員參選立委,同時帶走了原本新黨的支持者。操盤的謝啟大為了讓新黨維持跨過5%門檻的地位,在各地選區高額提名,致使新黨在該次選舉中遭受創黨以來最大的挫敗,不僅沒有通過5%門檻,在臺灣本島、澎湖沒有獲得任何席次,僅僅在偏遠的金門縣產生唯一的一席立委及縣長,幾乎完全退出國會,退居與台灣吾黨同樣的第五大黨,席次更遠遜於時為第四大黨的台灣團結聯盟。此後各地從政人員逐漸轉投其他政黨,新黨在大部分縣市逐漸失去影響力。
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以後,新黨的定位也從與國民兩黨相抗的第三勢力轉為泛國民黨的一份子,在政治訴求上強調泛藍合作。2001年選舉,新黨幾乎全面敗選,黨內要求解散的聲浪曾一度高漲,但在「解散派」投往親民黨之後,留下來的人決議進行黨的改造。從不收黨員的柔性政黨轉變為強調黨務組織的剛性政黨[4][10]。面對選舉,改走保守穩健提名策略,將主力放在複數選區的縣市議會,不再單獨投入單一選區的行政首長選舉。
2002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,在臺北市各選區各提一議員候選人,選上5席,新黨開始重新在台灣本島基層有了力量。2003年,新黨改為剛性政黨,舉行首次黨員直選黨主席,郁慕明以98.82%的得票率當選黨主席。
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,連戰與宋楚瑜敗選,泛藍陣營支持群眾認為319槍擊案影響選舉結果,聚集於凱達格蘭大道抗議,要求中國國民黨、親民黨、新黨合併的呼聲甚大。
200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,新黨與中國國民黨合作,為中國國民黨增加不分區得票,不提不分區名單、國新共推不分區立委曹壽民,除吳成典外的七名新黨候選人以中國國民黨黨員身份參選,在國會仍只維持一席,並持續衰退至國會第六大黨。國新兩黨在總量管制的選舉策略下,賴士葆、雷倩及費鴻泰當選立委,吳成典順利連任、名列不分區的曹壽民也因而當選。2006年直轄市長選舉,郝龍斌由國新共推並當選台北市長。同年,新黨在台北市提名的4席市議員全壘打,全數當選連任。
新党参与的1996年与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结果
選舉名稱
候選人
得票數
得票率
當選與否
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
林洋港、郝柏村[11]
1,603,790
14.9%
落選
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
李敖、馮滬祥
16,782
0.13%
落選
新党参与的1996、2005两届中华民国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结果
名稱
得票數
得票率
提名席次
當選席次/總席次
當選名單
1996年國會
1,425,896
13.7%
83
46/334
潘懷宗(台北市)、王高成(台北市)、羅怡德(台北市)、林忠山(台北市)、李慶元(台北市)、賴士葆(台北市)、紀欣(台北市)、曲兆祥(台北市)、謝仲瑜(高雄市)、荊溪昱(高雄市)、于樹潔(高雄市)、高寶華(台北縣)、謝明輝(台北縣)、吳遠山(台北縣)、劉銘龍(台北縣)、杜震華(台北縣)、湯紹成(台北縣)、吳正群(桃園縣)、邱建勇(桃園縣)、陳盛(桃園縣)、田昭容(新竹縣)、秦紀華(新竹市)、王培珠(苗栗縣)、唐元亮(台中縣)、常照倫(台中市)、楊敏華(台中市)、徐國士(花蓮縣)、吳滄海(基隆市)、李炷烽(金門縣)、曹原彰(連江縣)、許歷農(不分區)、溫梅桂(不分區)、陳義揚(不分區)、宗景宜(不分區)、施純義(不分區)、何振盛(不分區)、李炳南(不分區)、湯阿根(不分區)、李新(不分區)、馮滬祥(不分區)、張馥堂(不分區)、營志宏(僑選)、江素惠(僑選)
2005年國會
34,253
0.88%
26
3/300
周陽山、盧瑞鍾、紀欣